世界级安逸_上下五千年(汉详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上下五千年(汉详细) (第7/7页)

万,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不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157],汉昭帝、汉宣帝相继息兵养民,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156]。元始二年(2年)西汉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158]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隐户及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人口应有6300万。[16]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159]。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起义导致人口锐减[160],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全国有户4279634,口21007820;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全国有户5860573,口34125021;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全国有户7456784,口43356367;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全国有户9237112,口53256229,垦田面积达7320170,为东汉之最。[101]至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为官方统计的人口峰值。[161]不过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仆等人群以及迁居汉地的匈奴、羌族、氐族、百越等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162],故认为东汉人口峰值达6500万[16][163]。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初仅余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16][164]

    ??农业

    ??汉代画象砖“牛耕图”

    ??汉代画象砖“牛耕图”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恢复了农业生产,但经济势力让然略显不足,而商人地位低下。文景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国家存粮进一步大涨,经济实力也因而爆棚,商人的地位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165]

    ??汉元帝时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期,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166]。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167]。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168],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167]。[165]

    ??冶铁

    ??东汉杜诗水排

    ??东汉杜诗水排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169]。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大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但民间却鲜有私人冶铁业了。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169]。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165]

    ??纺织业

    ??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等。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169]。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171]。文帝时期,在贵粟政策下,商人竞买爵位,扩大贸易领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地位才得以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171]。[165]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