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历史]衣被天下(无CP)_分卷(10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108) (第1/3页)

    ??当马晔在贵州搞事的消息一传回来,马皇后就给丈夫送去了消息让他秉公处理,搞得洪武帝很是内疚,自觉自己的一招错棋反而给老婆的名声加了污点,简直是愤怒PLUS。

    ??而马皇后给奢香、刘淑贞两个南方蛮女做衣服一事更是表达了她的立场,马晔家的女眷当下就坐不住了,递了牌子请求进宫,哪知一贯宽宏的马皇后竟是直接拒绝,其中意味便不用多提。

    ??就在马家人的煎熬之中和等待中,洪武十七年的新年姗姗而来。

    ??大明的新年伊始,洪武帝就丢下了惊天大雷。

    ??他准备迁应天府大姓者入云南。

    ??第121章

    ??每个朝代都发生过人口大迁移,但如果撇除因战乱、天灾之故的逃命式迁徙,那么在所有朝代中,以平民为主体的迁移记录肯定是由洪武帝创下的。

    ??洪武帝自建国之初边陆续从山西迁了4000余户于分散到四周因战乱而民生凋敝,人口大面积缩水的地区。

    ??后为了拉动凤阳的经济和社会生产,他又迁了一大批江南富户和手工艺人到凤阳,整个振兴家乡的活动前前后后挪了14万户。

    ??如今,洪武帝又要行动了。

    ??这次,他准备迁移的居民无论是人数之大、路程之远、还是行动之艰巨都是前所未有的。

    ??洪武帝这次点了名要迁移的几个都是应天府的大姓,按照迁移的规定,被选中者家中需要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规则的话,这次户部粗略一算,要被影响到的约有十万余人。

    ??除了这些被强制要求迁移的人群外,一般也会有主动要求离开的人,加上护送的人口以及送行的人群,到时候这些人不亚于是一直缓慢行军的大部队。

    ??不如说,这些人比起部队要更麻烦,因为他们的服从性要远低于军队,沿途的一应照料全靠地方官府以及押送人群,人到了地方官方还要送牛送地,可谓劳民伤财。

    ??这么麻烦啊,那为什么还要迁移呢?没有经历过舟车劳顿之苦,却很有想象力的朱允炆十分的不解,而且如果只是缺少劳动力的话,调动靠近省份,譬如川、贵、粤这些地方的人不是更好吗?

    ??文华殿内,太子的三个儿子围着一张地图一起讨论此次人口大迁移。朱允炆的这个问题虽还带着几份天真,但的确是一个好问题,木白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了弟弟,木文思考了下后摇摇头,表示自己也想不通。

    ??见状,木白笑道:因为此次调人,并不仅仅是为了充实云南一地的劳动力,更多的是要以汉人带动当地的人。

    ??云南与大明远隔千山万水,其部族林立,其中和大明有所往来的部族虽有,了解却十分有限,且其文化、经济、种植、乃至于生活都相对质朴,若无人带领,给他们模板学习和照抄,单靠府衙的教授短时间内无法有效改善。

    ??川、贵两地归化不过十年,其经济文化比之云南好得多,但人心尚未完全归顺,至于粤地吗木白顿了顿,露出了点惨不忍睹的表情:那儿归顺的早,各方面也颇为先进,然而他们的官话着实不标准。

    ??云南那边人说话本来就带了口音,如果再去学他们那带有巨大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官话,到时候的结果可能就是谁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那也不应当一定要调动应天府的人吧?朱允炆还是有些困惑:江浙一带,苏沪一带的人一样能去。

    ??是呀,所以为什么一定是应天府人呢?旁听的萝卜头们一起歪头。

    ??不怪他们抓着这个点疑惑,调动应天府人支援云南,放到现在就是让一群北京户口放弃自己的户口去支边一样奇怪。

    ??并不是说应天府户口就高人一等,但如今居住在应天府的人要么是官员臣子的家眷亲友,要么是最早投奔大明的一群人,除却部分应天府漂,大部分人都有不想离开的理由。

    ??居住在首都城市在这个时代的优越性远超于现代。

    ??旁的不说,大明的几大城市,即便是以富庶冠绝天下的苏杭一带也不像应天府人一样能把红毛洋人看到懒得再看吧?

    ??也没有哪个地方的人能像应天府人一样能同朝廷官员平静交谈吧?就算不说这儿的风行时尚、也没谁能像应天府的人一样当真能买到大明皇子们做的咸鸭蛋吧?(误)

    ??居于首都,先不说荣誉感和物产,单单安全感和便捷程度,以及赚钱的难易程度就不是外地能比的。

    ??不要说是让他们迁到鸟不拉屎的云南了,就算是让他们挪去边上的苏浙他们也是不愿意的啊!

    ??像他们这么想的人太多,所以如今应天府的人口已经膨胀到难易承受的程度了。木白在舆图上的几个位置放了一个小纸团,并且告诉自家可爱的弟弟和叔叔们:你们知道这里是哪里吗?

    ??大门不出的小朋友们当然不知道,木白揭晓答案:这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